从三组数字看四川科技创新春潮何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07  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次数:266

四川科技创新数字

●10个

近年来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四川,数量居全国第三位,一批省级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

●2084项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自2015年启动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成果确权2084项,孵化企业558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

●60.3%

2022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215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升至60.3%,首次突破六成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蜀乡春来早,“上新”不停歇。春节前,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医用同位素生产堆、国内首个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在四川开工建设;春节后,位于甘孜州稻城县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在历史上首次找到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

过去一年,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区域创新能力提升2位,居全国第十位,巴山蜀水间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春潮。

向前奔涌的动力来自何处?让我们从三组数字,一窥四川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创新能级提升

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四川

2023年12月,凉山州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正式投入科学运行。今后,这里将发展成世界级深地科学研究中心。

这只是四川“国之重器”的一角。近年来,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四川,数量居全国第三位,一批省级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

想揽“瓷器活”,要有“金刚钻”。大科学装置对于获取原创成果、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意义重大,曾有学者统计,在过去的40多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中约40%来自大科学装置。

去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布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推动原始创新的“利器”为四川科技创新添足底气。

是什么吸引大科学装置纷纷落户四川?自然条件、学科布局情况、国际开放程度……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四川能支撑大科学装置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尤其看重大科学装置的集聚。”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稻城亚丁台站执行站长吴俊伟表示。

过去一年,四川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捷报频传——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于当年封顶,新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0家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

瞄准集聚,四川还在争取更多“国之重器”,加快打造先进核能、生物医药、空气动力、天文观测、深地科学、西部光源、地震科学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项目、红外太赫兹等大科学装置将于年内开工建设。

今年,四川将继续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成果转化推进

全省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确权2084项

2023年,全省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87项,同比增长48.4%;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51.6亿元,同比增长18.3%。

科技成果转化捷报频传,其中一项重大原创改革成绩尤为喜人。

前不久,四川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动员部署会暨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推进会上透露,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自2015年启动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成果确权2084项,孵化企业558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

四川大院大所大学多,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如何让成果“走”出象牙塔,避免成为“陈果”?

四川在全国率先推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一棵棵科技之树“开花结果”:西南交通大学高比能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与器件制备工艺成果作价入股四川金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快速进入中试阶段;成都理工大学高纯石英新材料加工新方法的成套科技成果通过挂牌交易方式转让给生产企业,建成我国首条以国产矿石为原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高纯石英砂高端产品生产线……

今年初,《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印发,继续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再次突围”。新的一年,四川将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布局建设中试熟化平台,支持市(州)打造科技成果中试研发基地和示范应用场景,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完善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1+4+N”服务体系,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区……有“四川方案”探路,更多“四川经验”正在形成。

企业主体地位强化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升至60.3%

去年公布的《2022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215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总量排全国第八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升至60.3%,首次突破六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3年,四川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三强计划”,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同比增长15.2%,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万家、同比增长12.4%,瞪羚企业达264家、同比增长23.4%。

“近三年,我们的研发投入总和超过2000万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2.87%。”成都贝施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鄢新章表示,公司深耕义齿材料、种植体及数字化口腔设备研发,有多个产品填补市场空白,今年将继续坚持技术与系统赋能,以应对市场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我省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相对于其他地区,我省创新发展速度偏缓、挑战巨大,需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优势,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等。

蓝图已然铺开。今年,四川将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启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分层分批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还将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实施“天府金泉”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等,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