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案”出炉,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这样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1-30  来源:四川在线  浏览次数:93

1月29日,四川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动员部署会暨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宣读了科技部同意《四川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简称《方案》)的批复。


《方案》指出,四川按照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不同类型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州)中遴选出22家单位(地区)分类开展改革试点,力争通过2年试点,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

科技人才评价贯穿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全过程,受到科技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前,四川被科技部遴选为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6个省(市)之一。此次“四川方案”出炉,试点具体怎么开展?

看目标: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的目标有两部分内涵——

一是进一步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改进人才分类评价方式、合理使用人才评价结果,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二是要结合产业和科技发展优势特色,围绕科技改革发展任务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开展试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本质上是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以此来分类构建起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才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看路径一:向落实难“开刀”,强调支撑重大战略需求和原创导向

当前,人才评价存在“破四唯”后“立新标”还不到位等问题。“这说明体现行业和创新活动特点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改革要从强化问题导向出发,坚持破立并举,回应广大科研人员心声诉求,着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重点破解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落实难等问题。

《方案》中,对承担重大攻关任务和基础研究类的人才评价被放在了前两位。

在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人才评价方面,有电子科技大学、天府绛溪实验室等五家单位参与试点。

“这类单位主要要突出服务支撑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因此要重点评价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同时把团队成员协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内容,还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国防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譬如将型号研制方案设计报告、关键技术报告等纳入细分领域人才评价内容。

《方案》指出,在评价方式上,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开展科学量化评价,探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评价,突出实际贡献、标志性成果、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情况。

业内专家建议,譬如天府绛溪实验室应着力探索保持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以进一步吸引人才,提高整体竞争力。

高校院所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则主要突出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等原创导向。

《方案》指出,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破除“唯论文”数量倾向,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在国(境)外期刊上发表等相关指标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同时还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在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

一直以来,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其实用价值并非短期能够显现。“这尤其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要着力探索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长期积累,还要探索引入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第三方评价,加强国际同行评价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和成果应用综合评价等方式,从而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

看路径二:试点辐射三地区,推动市场价值与社会公益相结合

除了聚焦“高精尖”研究试点,应用领域、社会公益等试点也有路可循。

针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有西南财经大学等9家单位参与试点,是五类评价中数量最多、与市场结合最紧密的,主要突出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

《方案》指出,要探索构建市场、用户、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评价方式。譬如,在四川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由科技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同时探索临床医生、科研仪器开发应用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典型案例评价。

“为促进产学研用,体现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实效,要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对成果转化技术合同年度到账额达到一定数额的科研人员,可在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等相匹配的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聘和薪酬激励制度等,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评价,要求突出服务支撑效能和社会实际贡献,不得设立硬性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完善长期扎根艰苦边远地区、高危岗位、基层一线和从事科研基础性工作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等。

“譬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要更注重对基层人才的关怀,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要吸纳对科普类人才的评价维度等。”业内专家说。

本次试点不局限于一地,而是立足支撑服务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总体布局,将成都市、绵阳市、宜宾市三地都纳入综合试点地区。

“三地拥有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基地,承担着较多国家和省级科技任务,科研基础条件较好,且能辐射成都平原、川北、川南地区,加快探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有助于形成带动示范效应。”业内专家建议,成都要抓住构建可量化指标等难点进行突破,绵阳则聚焦优势重点领域,进一步强调成果转化方面内容,明确人才引进的目标,宜宾可围绕竹资源优势、抗癌药物研发、生物安全研发等领域资源打造评价试点。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提醒,要一体贯通推进改革,坚持人才评价、使用、激励一体贯通,推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有机衔接,打通科技人才评价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

下一步,四川将按照“第一年度全面落实改革任务、第二年度争创改革典型经验”的进度整体推进试点工作,适时开展经验交流,力争形成科技人才评价“四川经验”。

 
关键词: 四川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