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板将满两周年:集结“硬科技” 深耕“试验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1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次数:1441
   主持人陈炜: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至今将满两周年。两年时间里,科创板支持“硬科技”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今日,本报聚焦科创板开板两周年,从市场数据、制度创新等角度入手,进行相关采访和解读。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开板将满两周年的科创板在探索中成长、在优化中前行,集结“硬科技”,深耕“试验田”,激活科创“一池春水”。两年来,多项改革创新制度落地,287家“硬科技”企业成功挂牌,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科创板企业


  “硬科技”成色足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287家,总市值超过4万亿元。287家公司首发募集资金合计3644.96亿元,占同期A股IPO募资总额的44.3%。


  市场人士认为,科创板公司在科创属性、成长性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发展态势良好。未来有可能孕育出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企业。


  从行业划分来看,科创板企业“硬科技”成色足。Wind资讯数据显示,科创板287家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行业,分别有102家、66家、46家和39家。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其中,集成电路行业涵盖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设备等全产业链,汇集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近30家公司。


  围绕培育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监管层不断探索完善科创板制度规则。今年4月16日,证监会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科创板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只用了2年就达到4万亿元市值。”巨丰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朱振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解决了大量科创企业上市难的问题,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从研发方面来看,2020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近4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中位数为9%。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上述287家公司中,平均每家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近30%,六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平均新增发明专利18项;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市场板块。有78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科技奖项,超过50%的公司参与过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


  “这说明科创板企业普遍对研发比较重视,大部分是技术和人才驱动型企业,这些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大,在过去很难实现上市,科创板的出现大大缓解了科技创新企业上市难的问题。”朱振鑫如是说。


  谈及科创板的未来,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一阶段,科创板要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方面持续努力,通过资本市场孕育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企业。


  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


  收获多维度创新成果


  开板两年来,科创板这块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已繁花似锦,各项制度创新蹄疾步稳。


  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李兴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试验田”收获了多维度创新成果,市场包容性明显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短板逐渐补齐。在科创板注册制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也顺利落地,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科创板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增量改革的路径。”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这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通过差异化安排,增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此外,科创板通过引入“市值”指标,与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进行组合,设置了5套差异化上市标准,不再对持续盈利有硬性要求,为未盈利企业和特殊架构企业打开上市通道,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2020年7月份,证监会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上交所也配套发布了一系列科创板再融资相关规则,进一步精简优化发行条件,差异化设置各类证券品种的再融资条件,同时进一步缩短审核周期,对“小额快速”融资设置简易程序,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科创板企业便捷融资。


  目前,科创板已完成并购重组1单(华兴源创),从受理到完成注册仅用时30个工作日;20家公司发布再融资方案,合计拟募资426亿元,其中已完成6家、募资206亿元。


  董忠云进一步表示,“科创板在股份减持、股权激励等制度方面更加市场化、更具包容性。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具针对性、更全面充分,突出了市场化理念。”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16家科创板公司推出133份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涉及核心技术人员及其他骨干员工2万余人,超九成公司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平均折价45%。


  改革并非朝夕之功,未来科创板仍需深化改革、引领创新。


  在董忠云看来,目前科创板IPO、再融资等制度已较为完善,未来可以从引入做市商制度、优化交易机制、创新衍生产品等角度入手,继续提高科创板市场化程度,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


  价格发现效率提升


  两年来,科创板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博弈更加充分。


  李兴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成效,其中包括提升价格发现效率。


  科创板交易制度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放宽交易涨跌幅限制,科创板新股上市后5个交易日内不设涨跌幅限制,之后涨跌幅放宽至20%,有利于更早实现价格发现和形成市场均衡价格。二是融资融券效率提高,比如融券来源扩大,费率、期限及保证金比例的随行就市,办理流程更加精简和高效。三是投资者适当性实行差异化制度安排,要求“两年投资经验+50万元资金”,优化了科创板的投资者结构,投资决策更加专业和理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的交易制度设计,不仅优化了科创板本身的制度,而且也是一种试点。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内交易制度未来可能在一些维度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比如在放宽涨跌幅限制和提高融资融券效率方面,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具备风险对冲条件(针对融券)、流动性进出顺畅(针对涨跌停)的市场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市场。所以,这些交易体系的创新也将便捷外资进入。


  李兴认为,精准的合格投资者门槛,在保护普通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有助于科创板市场平稳运行。


  有关数据显示,从市场运行看,科创板运行效率提升、稳定性增强。一是价格发现效率提升,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中位数为130%,随后4个交易日整体累计下跌6.32%,市场首周即较快实现股价短期均衡。首日平均振幅为27.04%,到第五日降至9.06%,与成熟市场表现基本趋于一致。二是流动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年以来科创板日均整体换手率2.56%,高于主板(1.2%)、与创业板(2.4%)基本相当。同时,新股交易流动性在前期释放较为充分,后期回落较快,首日换手率约70%,一个月之内降至5%以下的正常水平。


  盘和林认为,新股溢价减弱并没有影响市场流动性,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市场处在均衡状态,外部流动性补充非常及时。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