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让乡村振兴更有盼头” ——来自四川田间地头的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01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2000
 一年好景看早春。随着气温回升,农业大省四川各地抢农时,田间地头备耕忙,“铁牛”耕田、播种、育秧苗……

在宜宾市江安县下长镇大田村,夕佳山镇共同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万小红正在田垄间指导播种:“我几年前参加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每亩秧苗通过机插可以栽种约100亩水稻田。”

为何跨乡镇来种田?原来这是“全托管”模式,该合作社2013年成立以来,已托管了2000亩水田,其中,大田村有500亩。

“村民只要每年交600元每亩的管服费就可坐等收粮,优质稻每亩至少都能产1100斤粮食,如果收成不好也有800斤粮食保底,农民收入有保障。”万小红说。

“托管”的实惠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合作社成员王祖兵说:“我在合作社干了6年,一年能挣3万多元,比自己单独种田强多了。”

江安县农业农村局粮油经作股股长董玉兰表示,托管模式既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难题,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其他产业,规模化种植还能增加产值。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有的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等单项农业生产性服务,也有的提供农业生产全托管服务,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手段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除了托管模式,土地流转也是重要方式。2019年3月,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安农有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伟回村流转了500亩耕地,实行育种、田间管理、收购销售全链条服务,目前合作社成员有300多户,集约化的生产解决了周边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我们注册了‘石里稻场’大米品牌,有机稻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无公害大米价格是普通大米的三倍。”站在田埂上组织水稻育秧的周伟说,“合作社推广稻鱼共生互补的有机稻生态种养模式,去年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

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的还有不少村民。村民雷世模说:“入股了3亩田给合作社,务工收入120元一天,还有土地流转费,再也不外出打工了。”

安石村探索了“稻鱼共生、粮经复合、文化附加”的产业发展路径,2020年带动周边稻鱼综合种养1万亩,农业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

“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干劲了,产业兴旺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好日子更有奔头。”在与周伟的交谈中,“乡村振兴”说得最多,望着育秧田和金灿灿的油菜花,周伟说希望有更多爱农村的年轻人回乡发展。

安石村第一书记高勇表示,安石村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主体、投资建设公司、专业文旅公司“四方共建”,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农耕体验、康养旅居等业态已初具雏形。2020年,安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

在高县胜天镇安和村,几千亩的李花沐浴着春风争相开放。初春的午后,游客们在花中拍照打卡、嬉戏玩耍。

32岁的李柏材在自家农家乐忙着招呼客人:“每天有近万元营业额,家里还种了200亩李树,年收入几十万元。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越来越有盼头。”

安和村还有不少有情怀、知乡情、有实力的能人回乡发展流米李、林竹、桫椤乌鸡等主导产业。41岁的退伍军人罗方林在宜宾经营客运公司,年收入百万元,如今他在老家种李树开农家乐:“一是方便照顾父母,二是看好乡村未来发展机遇。”

目前,安和村探索“村集体公司+产业大户+第三方技术支撑”按股分红模式,打造300亩流米李现代农业示范园,辐射带动村民改造提升李园3000亩,村集体经营组织托管800亩李园,并成立李子、苦笋、乌鸡等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升级。

“以前村民单打独斗,现在村集体公司盘活了沉睡的资产,收入渠道拓宽了。”胜天镇党委副书记沈学军说,如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示范区,露营房车营地、民宿等文旅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村内有16家星级农家乐,年吸纳游客近30万人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万元。 (记者 袁波 高健钧)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